這些歷經歲月沉淀下來的美味各具特色記者帶您一起了解海南各類“非遺”美食做一個有文化的海南吃貨
黎族酉并酒
制作好的酉并酒
2017年,黎族酉并(biang)酒釀造技藝入選第五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黎族酉并酒是一種甜糟酒,主要是用黎族人種植的山蘭糯米釀制而成,其釀造方法獨特,濃度低,口感香甜,被稱為“山蘭糯米酒”。黎族酉并酒釀造技藝流傳久遠,釀造方法具有原生態的特點,是黎族釀酒文化與歷史技藝的傳承,是黎族人民原始生產生活的側影。
苗族五色飯
五色飯
2016年,苗族五色飯制作技藝入選五指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五色飯是海南苗族制作的一種極富民族特色的食物,一飯五色,軟糯清香。五色飯由糯米制作而成,“五色”代表的是白、黑、黃、紅、藍五種顏色。在制作過程中,因糯米原色為白色,因此只需染出黑、黃、紅、藍四色糯米即可。黑、黃、紅、藍四色分別取自楓葉、黃姜、紅藍草、碟豆花等植物汁液,選用優等糯米分色進行浸泡后再用木桶蒸制,蒸熟后的五色飯色彩鮮艷、軟糯清香、風味獨特。
文昌雞
文昌雞
2009年,“文昌雞”的養殖技術和烹調技藝都被列入第三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文昌雞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文昌雞的吃法以白斬為主,以清湯白水汆燙肥雞,對烹煮的技術要求極高。烹煮好的雞,斬件上盤,再輔以簡單的佐料,雞肉入口,皮爽肉滑,再配上酸橘的清爽和蒜頭的香,呈現出獨特的鮮美口感。海南粉
陵水酸粉
2009年,陵水酸粉制作技藝入選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陵水酸粉是當地人用自產的米制成的一種粉絲,加入特制的配料,攪拌均勻即酸辣甜香、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由于陵水制作的酸粉最為正宗,也最好吃,陵水酸粉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土法制糖
土法紅糖條 2009年,土法制糖技藝入選第三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土法制糖技藝指的是以甘蔗為重要原料,采用傳統方法生產糖的技藝。該技藝主要流傳于??谧褡T鎮、儋州白馬井鎮等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土法制糖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儀表,沒有參數,沒有計量,僅僅依靠制糖師傅的肉眼觀察及心得經驗完成,制糖師傅的手藝體現在每一個環節的火候中,制成的土糖,顏色為紅褐色,含在嘴里,有濃濃的香甜味。
福山咖啡
2017年,福山咖啡焙炒技藝入選海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福山咖啡的焙炒技藝承襲自印度尼西亞咖啡焙炒技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福山鎮種植的咖啡豆咖啡因含量僅為1.12%,硒含量高,成熟的焙炒與沖泡技藝使福山咖啡具有“香醇濃郁,綿柔順滑;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的特點。福山咖啡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福山鎮被譽為“中國咖啡第一鎮”,這里是海南咖啡文化最興盛的地方。
瓊式月餅
瓊式月餅
2017年,瓊式月餅制作技藝入選海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瓊式月餅可以說是承載了幾代海南人記憶的味道,它融合廣式月餅的糖漿皮和蘇式月餅的酥香松脆,制成獨具海南特色的糖漿酥皮,餅皮軟而不黏,酥而不脆。咬下去層次分明,口感豐富。其餡料多為五仁金腿、椰蓉、蛋黃蓮蓉等。
儋州海鹽
儋州海鹽
2008年,儋州海鹽曬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洋浦的鹽田歷史悠久,綿延至今已經千余年,因此被人們稱之為“千年古鹽田”。
儋州峨蔓古鹽田主要由曬鹽地、過濾池、蓄鹵池、鹽槽、鹽房和連接外部的鹽道等設施構成,是“先制鹵后曬鹽”制鹽方式的遺存,也是古老曬鹽技藝的延續。
儋州米爛
2020年,儋州米爛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六批儋州市級非遺名錄。米爛是儋州特有的一種配料精致的美味小吃,米爛的制作過程要把大米磨爛成米漿,這就是“米爛”名稱的 由來。米爛以米線為主料,蒜頭油、牛肉或豬肉干絲、花生、魷魚絲、蝦米、豇豆角、酸菜、芹菜等做為輔料。儋州米爛配料精致,美味可口,吃了叫人齒頰留香,回味綿長。
雞屎藤饃
2020年,儋州雞屎藤饃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六批儋州市級非遺名錄。雞屎藤饃,以一種叫雞屎藤的植物和米粉為原材料做成的美味小吃,味道相當可口,還能益氣養身。傳統的雞屎藤饃制作,要將雞屎藤葉清洗、曬干或曬半干,以祛除葉子的腥味,保留雞屎藤的醇香,再研磨成碎末。將一定比例的粳米、糯米,經清洗浸泡兩個小時以后,用石磨磨成米漿。再把磨好的米漿與雞屎藤葉碎末攪拌均勻,反復揉捏成團,再搓成一個個小圓狀,最后將捏好的雞屎藤饃和紅糖一起煮熟即可。
崖城扁豆醬
扁豆醬
2020年,崖州扁豆醬制作技藝確定為三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崖州扁豆醬制作技藝分布在三亞市崖州區。扁豆醬是最具特色的傳統風味食品。它產生于清代以前,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傳承歷史。崖州扁豆醬蘊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豐富的營養成分,食用價值很高,同時具有健脾、止汗、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的藥用價值。
黎族酸魚酸肉

錦山牛肉干(資料圖)
2011年,錦山牛肉干被列入文昌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錦山牛肉干是享譽海內外的一種用民間傳統工藝烹制的具有獨特風味傳統小食,其特點是色澤黑中帶紅,肉質緊實,味道香甜適口。
抱羅粉
抱羅粉
2011年,抱羅粉被列入文昌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抱羅粉,發源于文昌市抱羅鎮,流傳于全市各鄉鎮及海府地區,是全省聞名的小食。抱羅粉據傳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傳統抱羅粉,具有主料滑(粉滑口)、硬(粉質堅)、長(粉線長)的特點,及配料色、香、味俱全的特色。這正是抱羅粉倍受人們青睞的秘訣。抱羅粉的食法有湯粉和鹵粉兩種,其配制方法不同,各具風味。湯粉香甜爽口,風味清醇;鹵粉香甜滑口,風味醇厚。
定安粽子
定安粽
2009年7月,定安粽子以傳統烹飪技藝類被列入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定安粽子形成于明代,是以富硒大米、黑豬肉、咸鴨蛋為主料制作的菜品。用糯米制作的又稱糯米粽,用秈米制作的稱秈米粽。將每片粽葉煮透晾干,再浸泡精白純正的糯米至柔軟,淘在簸筐里濾干水,餡料為切成小片的黑豬瘦肉、豬腳、咸蛋黃、蝦仁、火腿、叉燒等,配以黃酒、鹽、醬油、姜汁、蒜蓉、五香粉、胡椒粉、桔汁、味精等攪拌腌制。食用時軟綿、靡香、味透、餡多,多吃不膩,回味無窮。菜包飯
菜包飯
2022年6月,菜包飯以傳統技藝類被列入定安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菜包飯是把肉、菜、飯混在一起。這種吃法有點原汁原味的野性,但味道獨特,還有特別的寓意。
本文Hash:a65897038d2f206a63be2de30979a5522717faf6
聲明:此文由 落落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嗨游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